Beiqilai華語教學小教室:解讀「行內話」~華語老師的語言密碼
「行內話」是指在特定領域或專業圈子內廣泛使用的專有名詞或用語。華語教育領域中,也有許多這樣的「行內話」常讓人感到困惑。要了解或投入華語教育,熟悉這些「行內話」是不可少的。Beiqilai為您整理常用的「華語教學行內話」,幫助您加速掌握華語教學(未來會陸續增加):
(按英文字母順序、中文首字筆畫少至多排列)
TOCFL(華語文能力測驗)
Test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是一套參照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專為母語非華語者研發的標準化語言能力測驗。從2001年8月開始籌劃,2003年12月正式對外開辦迄今,成為國際上較為廣泛接受的華語能力考試之一。測驗等級分四等(準備級、入門基礎級、進階高階級、流利精通級)八級(準備級一級、準備級二級、入門級、基礎級、進階級、高階級、流利級、精通級);測試項目涵蓋聽力、閱讀、口語和寫作等(詳見https://tocfl.edu.tw)。
目的語(target language)
又稱「目標語」,指語言學習者正在學的語言。以「華語學習者」、「華語教學」為例,「目的語」指的就是「華語(中文)」。
以舊帶新
指在教學時利用既有的知識作為基礎,帶出即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這種方法可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新知識,同時也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在華語教學中,老師通常會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詞彙和語法知識來引導他們學習新的語言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的老師透過學生在第五課已學過的轉折連接詞「可是」(舊)引導帶出第八課「但是」(新)或第十一課「不過」(新)的用法。
把字句
又稱「處置式」,是中文母語者常用的一種結構特殊的口語句型,此用法近似書面用語「將」字。
基本結構:主語+把/將+賓語+動詞+其他成分(地點性成分或補語:補充說明動作的結果等)。
表示「主語」對某人事物(賓語)做了某個動作(動詞),使此人事物(賓語)產生某種結果或影響(地點性成分或補語)。
如:
弟弟「把」飯吃光了。
上課鐘響後,老師「把」門關起來,學生「把」課本拿到桌上,開始上課。
華測會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的簡稱。2005年11月成立,是研發及推廣臺灣對外華語文相關能力測驗(TOCFL華語文能力測驗)的專責組織(詳見:https://tocfl.edu.tw/index.php/about/committee)。
華語八千詞
指的是華語母語環境中最常使用的八千個詞彙。這些詞彙是學習華語的基礎,掌握這些詞彙對於提升語言能力至關重要。老師可以通過教授這些常用詞彙來幫助學生打好基礎,讓他們更快速地開始使用華語。
此語源自《華語八千詞表》,最早為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華語八千詞」共計7,944詞,自2005年公布以來一直是臺灣華語教材編寫、華語測驗編制,以及華語詞彙教學的重要依據。(詳見:https://tocfl.edu.tw/assets/files/vocabulary/8000_description_202204.pdf)
華語文能力測驗
用來評估學生華語能力的考試,通常包括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等方面,旨在全面評估學生的華語能力。目前國際上較為廣泛接受的華語文能力測驗有:臺灣的TOCFL(華語文能力測驗;https://tocfl.edu.tw)和中國的HSK(漢語水平考試;https://www.chinesetest.cn/HSK)。老師可以鼓勵學生以通過華語文能力考試作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動機。
華語教學
教授「非中文母語」人士中文,幫助他們掌握中文的聽、說、讀、寫等能力來應對日常溝通、學術研究或工作場域等需求的教學活動(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在中國稱之為「『對外漢語』教學」,有別於教授中文給「中文母語」人士的「國語教育」。更直白地說就是「教外國人中文」。
隨課識讀/隨課文識字
指的是「隨課文(正式課程)來學習」之意。這種教學設計理念在於,透過課文情境,有意義地學習單獨的語言要素,如語音、詞彙、語法、漢字等。
以《當代中文課程》為例,發音教學的設計打破傳統一開始就教授拼音的模式,而是跟著課文出現的詞彙逐步學習拼音。先以整體的音節帶入有意義的詞彙,再一一拆解每個拼音的聲、韻、調進行教學,使學生了解發音原理,同時能拼合成完整的意義單位;然後進行「隨課文識字」,顧名思義,指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學習認讀生字(漢字),著重每個生詞的斷詞,以及整句聲調的練習。
〈延伸閱讀:華語教材有哪些?Beiqilai帶你認識臺灣3大華語教材,掌握課前須知!〉